|
|
立冬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24節氣
發表時間:2021-02-07
|
|
|
摘要:立冬(公歷11月7—8日),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外文名:BeginningofWinter。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
立冬后日照時間將繼續…
|
立冬(公歷11月7—8日),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外文名:Beginning of Winter。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
立冬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冬季普通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隨著時間推移,強冷空氣南下頻繁,并越過南嶺,天氣越來越冷。在北方地區,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在古代民間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我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
氣候特點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建始也,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季節類節氣。立冬,其氣候,風雨、濕度、氣溫等,此時處于轉折點上,從秋季向冬季氣候轉變。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收藏。我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季節轉換時這些要素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降水量少,季節轉換時降水量等要素變化不明顯,變化最為明顯的是氣溫,北方地區(中緯地區)四季氣溫變化分明。
民間習俗
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作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這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過節通常要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有一個說法是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一習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各地溫差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大,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立冬后,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早已是風干物燥、寒氣逼人。在南方有的地區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我國嶺南的南部與北部溫差較大,冬季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極少降雪。按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標準,候平均溫度10℃以下算入冬,我國海南一些地方在以氣溫變化劃分的立冬標準上,屬全年無冬。
農事活動
立冬后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作為早已入冬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此時的大風、降溫可以說是習以為常。若遇到勢力強、速度快的冷空氣,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區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風力加大,大風一直吹到東南沿海和臺灣海峽。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四川盆地、貴州東部、云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濕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不大,對于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干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11月以后,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
節氣養生
立冬后,標示秋季少雨干燥氣候漸過去,開始趨向陰雨寒凍天氣。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中國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進入“立冬”節氣后,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下降日趨明顯。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br />
中醫古訓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币簿褪钦f,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3月19日(星期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