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驚蟄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24節氣
發表時間:2021-02-06
|
|
|
摘要:驚蟄(公歷3月5-6日交節),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外文名:AwakeningofInsects。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
驚蟄(公歷3月5-6日交節),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外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
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懊保耙?,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氣象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斗指丁時為驚蟄,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民諺云:“春雷響,萬物長”以及“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等等,這些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征。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大自然節律才是使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的原因。驚蟄時節,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驚蟄是耕種的好時節,我國各地隨著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進入春耕時節。
“驚蟄”節氣后,南方暖濕氣團開始活躍,氣溫回升較快,長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農事活動
重要意義
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八卦以及干支時間是聯系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東,卦在震位,是為卯月(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萬物生機盎然。
春耕大忙
驚蟄蟄氣,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干支歷卯月的起始,于每年公歷3月5日或6日交節。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驚蟄節氣后,南方暖濕氣團開始活躍,天氣回暖較快?!按豪醉?,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钡搅梭@蟄,中國南方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北方地區也漸漸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漸次展開。
傳統習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在民間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驚蟄后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白ⅲ骸绑@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驅趕霉運
在民間有驚蟄當日,打小人、去晦氣的習俗。驚蟄萬物萌蘇,天地雷動,人們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來,“打小人”習俗正是如此。驚蟄“打小人”習俗,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為仲春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據說,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泄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3月20日(星期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