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別名(新春、歲節、年節、新禧、新年、大年),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
|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別名(新春、歲節、年節、新禧、新年、大年),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以“斗柄回寅”為春正(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由此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稱變革
現在農歷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F在過的農歷正月初一“春節”這一節日名稱,古代是沒有的(古時一般稱為過年、年節),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歷被引進,而農歷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內容發展
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干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記載:“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后世用于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是以這套干支術語紀年)。在上古觀象授時的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有些節氣也就是節日,諸節日當中,歲首節日尤為重要。
在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正月一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作為傳統的農耕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立春歲首對于傳統農耕社會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傳承著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攘災、除舊布新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后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边^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
魏晉時,出現了除夕守歲習俗的記載。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稏|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萬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歷。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民間習俗以及傳統習俗
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歲節`(年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驅邪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春節期間的慶?;顒訕O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習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后“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節也是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是人類在遠古生存活動而創造出來的期望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信仰活動。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們在春節祭祀上天神靈(祖先),重溫先祖們構建的“天人合一”生態世界基礎上,緬懷和感受天地神靈(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與威嚴,不忘肩負“天道秩序”賦予今人維護人倫向善的責任與使命,心懷敬畏,方行之高遠。正因如此,在熱鬧非常的春節期間,祭祀節儀才依循祖上規矩,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一絲不茍。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節日儀式程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滿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