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3年1月7日杜魯門宣布美國已經研制出氫彈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0 11:37
|
|
|
1953年1月7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953年1月7日(農歷1952年11月22日),杜魯門宣布美國已經研制出氫彈。
杜魯門宣布美國已經研制出氫彈
美國50年代研制出的第一顆航空投擲型氫彈-MK17型氫彈。它重達21噸,大小幾乎如同一個小火車頭。1949年9月蘇聯的原子彈爆炸實驗成功,使美國大為震驚,從便于戰略考慮必須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彈。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研…
|
1953年1月7日(農歷1952年11月22日),杜魯門宣布美國已經研制出氫彈。
杜魯門宣布美國已經研制出氫彈
美國50年代研制出的第一顆航空投擲型氫彈-MK17型氫彈。它重達21噸,大小幾乎如同一個小火車頭。1949年9月蘇聯的原子彈爆炸實驗成功,使美國大為震驚,從便于戰略考慮必須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彈。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研制氫彈。氫彈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的科學家泰勒領導,利用原子彈促進爆炸時產生的高溫,使氘發生聚變反應。1951年5月 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就序,試驗彈代號 “喬治”,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達62噸的極其笨重的試驗裝置放在60余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裝料,并有冷卻系統使氘處于極低溫。試驗證明爆炸威力大大超過原子彈。
氫彈原理試驗的成功,大大推進了制造真正氫彈的工作。1952年11月1日又一個氫彈試驗裝置 “邁克”在太平洋的恩尼威托克島上爆炸。該裝置高6米,直徑為1.8米,重達65噸,看上去像個大暖瓶,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梯恩當量。相當于廣島型原子彈的500倍。
“邁克”體積比一輛載重汽車還大,它必須裝有苯重的制冷系統,這樣的裝置飛機、導彈都無法運載,沒有什么實戰價值。后來人們采用鋰的一種同位素鋰─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鋰作核燃料。氘化鋰是固體,不需冷卻壓縮,制作成本低、體積小、重量輕、便于運載。這種氫彈稱為 “干式”氫彈。1954年,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在比基發島試驗成功。
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隨后英國(1957年5月),法國(1858年8月)也擁有了氫彈。中國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9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00萬噸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3月22日(星期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