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36年3月22日藍正樽起義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6 09:35
|
|
|
1836年3月22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836年3月22日(農歷1836年2月6日),藍正樽起義。
藍正樽,號元曠,麻林峒(今麻林瑤族鄉)人,瑤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邑庠生。
清道光十四年(1834),藍正樽與童生陳仲潮、雷克紹等在麻林高庵堂多次商議,擬定“除地痞”、“嚴客民”、“逐漢奸”等計劃。提出“改庵為祠,以族化鄉;鼓勵勤耕,發展生產;廣興義塾,崇尚禮讓”等建議。上…
|
1836年3月22日(農歷1836年2月6日),藍正樽起義。
藍正樽,號元曠,麻林峒(今麻林瑤族鄉)人,瑤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邑庠生。
清道光十四年(1834),藍正樽與童生陳仲潮、雷克紹等在麻林高庵堂多次商議,擬定“除地痞”、“嚴客民”、“逐漢奸”等計劃。提出“改庵為祠,以族化鄉;鼓勵勤耕,發展生產;廣興義塾,崇尚禮讓”等建議。上報官府后,官府不但未予采納,反而加緊迫害,藍正樽多次遭到峒霸追捕,只得避匿圳源峒陳仲潮家。至此,藍決心進行反清斗爭。
藍在陳仲潮家避匿期間,結識九龍庵和尚、“齋教”頭領張永祿,便利用“齋教”作掩護,以齋教徒為基礎,組織“龍華會”,向瑤民宣傳反清主張,得到張永祿極力支持。接著,去黃崖、桃盆等峒串連,并派會員雷再行、藍正耀赴大絹、麻林等峒暗地活動。飽受峒霸、官府重重壓迫、剝削的八峒峒民紛紛響應,入會者近4000人。為防不測,在進峒必經的石門、魚峒、黃桑、南風界、獐麂界、羅漢峒等隘口分設??ǎ瑖烂芊朗?,并集鐵工鑄武器,伺機起義。
龍華會聲威漸揚,不僅新寧、城步、武岡民眾聞風歸附,寶慶、衡陽等地饑民也紛紛投靠,峒霸、地痞迅急向縣府告密,新寧知縣歐陽熊急告寶慶府,率清兵三千前來進剿,在魚峒口即被義軍截擊,全軍敗潰。
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初五,藍正樽在九龍庵堂大扎將臺,稱王拜將,建立組織,正式宣誓起義。藍正樽自稱“衛王”,號元“剛建”。封張永祿為軍師,羅才清、鄒元佐、蔣玉元為大元帥,陳仲潮、陳久拔、陳仲德為敬賢師,張學修、張昌虎、楊再光為敬良師,李柏為將軍,藍正大管運糧草,頒布《王政十三條》。決定兵分三路,進攻武岡州城。
二月初六(1836年3月22日,距今已183年)兵臨武岡城下,知州詐降,義軍直入時,伏兵四起,猝不及防,傷亡慘重,只得退守蔡家田塘蔣氏宗祠。當地團練頭子張謙,假意犒勞義軍,暗向州衙告密,加之義軍內部有人變節,歡宴間,忽遭內外夾攻。藍正樽殺出重圍,與其他各部失去聯系,身邊只有兒子藍琢玉,便攜子化裝逃往廣西。張永祿和陳仲潮收集余部返圳源,清軍又遣兵捕殺。陳仲德率領的小部義軍突出重圍后,隱于羅漢峒馬股山,終因廣西、湖南鄰近各州縣擁兵連營追剿,陳等40余人全部殉難。
藍正樽父子逃往廣西后,在金秀地區瑤族同胞掩護下,繼續從事天地會的反清斗爭,道光三十年(1850)病逝,終年61歲。其子藍琢玉投太平軍。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3月23日(星期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