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01年3月11日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斯行健出生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2 17:45
|
|
|
1901年3月11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901年3月11日(農歷1901年1月21日),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斯行健出生。
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斯行健出生
斯行健,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他是早年留學回國開創古植物學的學者。為中國古植物學研究與教學奠定了基礎,是中國陸相地層研究的先驅。他編著的《中國古生代植物圖鑒》是第一部系統總結中國古生代植物和陸相地層問題的著作。他的《陜北中生代延長層…
|
1901年3月11日(農歷1901年1月21日),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斯行健出生。
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斯行健出生
斯行健,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他是早年留學回國開創古植物學的學者。為中國古植物學研究與教學奠定了基礎,是中國陸相地層研究的先驅。他編著的《中國古生代植物圖鑒》是第一部系統總結中國古生代植物和陸相地層問題的著作。他的《陜北中生代延長層植物群》一書,率先指出了中國中生代植物群演替規律,并提出了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的劃分方案。他艱苦創業,治學嚴謹,為中國古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斯行健,字天石,1901年3月11日生于浙江省諸暨縣斯宅村。其父斯耿周曾留學日本,在家鄉興辦新學。斯行健在其教育、熏陶下,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得到教師器重。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院,進預科學習。兩年后,轉入地質學系,在李四光和葛利普等教授的影響下,對古生物學鉆研尤深。1926年大學畢業,應中山大學招聘,赴廣東中山大學任地質地理系助教。兩年后又到德國留學學習古生物學,隨柏林大學古植物學大師高騰教授攻讀研究生。他抱著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愛國激情,一頭扎進古植物學的知識海洋,以自己的努力博得導師的青睞。斯行健在名師的精心培育下迅速成長,完成論著多篇,并于1931年以優秀論文《中國里阿斯期植物群》通過答辯,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古植物學家。隨后赴倫敦出席國際植物學會,并與印度古植物學創始人薩尼教授結為密友。兩位富有民族自尊心的亞洲學者從此常以彼此相同的經歷和感受互相勉勵、互相促進,為各自祖國的古植物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此后,斯行健又赴世界上古植物學研究的另一中心——瑞典,去學習瑞典優良傳統的研究方法和先進技術,在短期內完成了專著稿2部,再次為炎黃子孫揚眉吐氣。
1933年斯行健載譽歸來,先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授,開設古生物學講座。這門課程的首次出現,為國內本學科的發展打下了基礎。4年后,斯行健到心向神往的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工作,準備在李四光教授的指導下專心致志地做些扎實的古植物學研究,卻因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困難重重,未能順利展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圖書、標本在內遷中,幾經周折,輾轉搬運損失殆盡,他個人多年苦心搜集的資料又幾乎全毀于廬山。后在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稍好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工作。在戰時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仍能完成重要著作多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地質研究所獲得了新生,給斯行健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帶來了希望。他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工作,1950年發表論文4篇,出版科普讀物1冊。1951年又連續發表了論著12篇之多。這一年中國科學院在接受原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的基礎上又組建了一批研究所。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的機構——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該所后來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又再度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斯行健先后被任命為代所長、所長。
斯行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屆代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1953年《古生物學報》創刊以來,斯行健連任編委,他也是中國《古生物志》的編委。50年代他所發表的著作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以往的總和。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三等獎。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3月23日(星期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