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1月1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
公元前45年1月1日(農歷:公元前46年11月19日,俗稱:冬月十九),羅馬共和國開始使用儒略歷。
自從人類發明了日歷,終于可以度量時間了,于是人類有了歷史,個人有了年齡。年齡代表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擁有的時間。因為有了日歷,所以人類終于知道了對長遠時間的計算方式。這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大創舉。人類對時間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
儒略歷
…
|
公元前45年1月1日(農歷:公元前46年11月19日,俗稱:冬月十九),羅馬共和國開始使用儒略歷。
自從人類發明了日歷,終于可以度量時間了,于是人類有了歷史,個人有了年齡。年齡代表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擁有的時間。因為有了日歷,所以人類終于知道了對長遠時間的計算方式。這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大創舉。人類對時間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
儒略歷
儒略歷,是格里歷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采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en: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歷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歷歷法的一種歷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歷,即沿用至今的西歷?,F今儒略歷只有阿索斯神權共和國和一些北非的柏柏爾人使用。
“月”名由來
一月 Jan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
二月 Febr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Februa。
三月 Mart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四月 Aprili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五月 Ma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六月 Jun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七月 原名Quintilis,后改Julius。古羅馬歷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 原名Sextilis,后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后來獨裁者屋大維是死于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十月 October 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Novembris 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羅馬失閏
因當時僧侶錯誤理解“隔三年設置一閏年”,以致每三年設置了一個閏年。奧古斯都為了糾正了以上閏年過多的錯誤,故取消12年之間三次的閏年,擬補累積誤差的天數。此后按儒略歷原來的設計,每四年有一次閏年。
然而,此間究竟何年是平年或者閏年,不同學者之間仍然有異說,尚無定論。
西歷日期與儒略歷日期的差距
延伸閱讀:蔡勒公式
相信學過高數的同學都知道有個泰勒公式,可是這個世界上還存在一個公式叫蔡勒公式,它是用來計算1582年10月15日之后的任意一天是星期幾的。
為什么有個日期限定呢?因為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家,根據哥白尼日心說計算出來的數據,對儒略歷作了修改。宣布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10天撤銷,即10月4日之后為10月15日。后來人們將這一新的歷法稱為“格里高利歷”,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簡稱格里歷或公歷。
儒略歷(Julian calendar)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采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歷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歷,即沿用至今的公歷。
下面就是蔡勒公式的真身。
公式中的符號含義如下:
w:星期
c:世紀數(年份前兩位數)
y:年(后兩位數)
m:月(m的取值范圍為3至14,即在蔡勒公式中,某年的1、2月要看作上一年的13、14月來計算,比如2012年1月1日要看作2011年的13月1日來計算)
d:日
[ ]:稱作高斯符號,代表取整,即只要整數部份。
mod:??同余?(這里代表括號里的答案除以7后的余數)
如果腦洞大開的你想算1582年10月15日之前的日期,那么就要用到“變種”蔡勒公式。
|